大改革将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源泉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2-10 阅读: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并发布名为《大转型与大改革中的中国宏观经济》(以下简称报告)的分析报告,《报告》中提出,三中全会所带来的改革,必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产生基础性作用。
《报告》认为,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也是近20年来政治、社会、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大改革将进一步强化宏观管理当局对宏观稳定的高度关注,即宏观必须要配合改革,也将对2014年产生不同方向性的影响。
大改革助推
《报告》中提到,在中国经济的大改革与大转型,世界经济政策的大转型与大改革以及全球经济周期性力量的轮转三大因素的影响下,2014年经济具有“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
对于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方法相促进”等改革,《报告》认为在短期内,大改革将打破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对现有的生产体系,尤其是投融资体系和政府经济管理运转模式带来冲击,从而给政府消费、各类投资带来波动,从中长期来看的话,大改革将重构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释放改革红利。
对此,刘元春认为,在此次三中全会中,之所以提出政府与市场的改革是核心,而这个改革的信号又是政府的改革,原因就在于这些年政府失灵的问题比市场失灵问题更复杂、关键。
刘元春认为,大改革对于2014年宏观经济最为正面的影响将是它给全社会和全世界发出了全面改革、强力改革、真改革的信号,全面清除了社会各界对于本届政府改革决心的猜疑,从根本上重树了市场信心。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也认为,目前的市场失灵不是市场自身缺陷所致,很多市场失灵是由于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乱作为去干扰市场规律的发挥导致的。
《报告》提出,过激的短期政策定位作用下,中国“看得见的手”在干预“看不见的手”之时出现了重大偏误,通过大改革来治理中国特色的“双失灵”问题,改变 “信贷-投资驱动”模式是破解目前流动性泛滥、债务增长过快、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产能过剩的关键。
刘元春强调,任何大改革都是大破大立,破字为先立字为后,因此改革都会有短期创造性的破坏效应,所以短期拉低效应很明显。因此,谈改革红利必须要有耐心。
明年增速底线7.1%
刘元春表示,从短期的GDP、产品、就业等参数来看,今年上半年流行的“2013经济崩溃论”和很多人所持有的中国经济在去年三季度以来稳增长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会出现 “全面周期逆转”的论断并不正确。
因此,从全年的态势来看,2013年的经济会略高于年初的预期目标。
对于2014年,由于大改革所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刘元春认为,大改革的顺利推行需要就业的相对稳定,因此,根据测算, 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的底线目标应当设在1200万,这就决定了2014年GDP增长的底线目标应当设在7.1%,操作目标应当设定在7.5%。
此外,大改革的正当性和群众基础在于总体福利的改进,这要求扭转2013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回落的局面,2014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最低目标应当设定在8.5%,操作目标9%。对于在大改革中存在的资金消耗问题,刘云春认为,大改革不仅需要财政来埋单,同时需要财政来稳定经济,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应当有所扩张,他建议2014年财政赤字率提高到2.5%,CPI目标应当确定在3.5%,M2目标应当确定在13.5%-14.5%的区间。
《报告》中预测,中国出口增速在2014年将有所反弹,但由于新兴经济体的持续疲软以及欧元区经济的波动,中国出口增速的波动有可能加大,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八项政策、群众路线、四风整顿等政治的常态化,居民收入增速难以快速反弹,收入分配改革的红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显化,2014年增速将维持小幅回落,全面增速是12.2%。价格水平则面临小幅回升的压力,但总体而言处于可控的范围。
姚景源建议明年中国把经济增速放到7.5%左右,不要追求过高的速度,不要使各方面的弦绷得太紧。因为7.5%这个速度既可以保持就业使CPI上涨保持幅度,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我们改革留下好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